2016学术活动季:传播学术知识 共享饕餮盛宴

编辑:zhoujiali 来源:音乐学系 作者:王海涛 时间:2016-11-11 人气:

112日至9日,在2016年学术活动季期间,音乐学系在浙音讲堂陆续推出十一场内容丰富、富有学术性的专题讲座。从古到今,从中国到西方,从传统到现代,音乐学系专任教师用专业的学术角度和浅显易懂地语言讲述西方实验音乐研究、辽宁鼓乐“汉曲”与唐代大曲关系辨析、从边缘文本看草原音乐文化的历史性与多样性、性别视角下的越剧受众研究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朱宁宁讲座的题目为《西方实验音乐:概念、现象、观念、评说》,她在研究中着重对西方实验音乐的概念、形态、技法、目标、观念等展开分析,探讨英美实验音乐在传统边界之外的探索。她认为,实验音乐是西方音乐在发展至高处面临前进的桎梏之后获得新生的良方,使人和音乐从日渐厚重的限制中解脱,在异化中回归本真。

林林主要就《辽宁鼓乐‘汉曲’与唐代大曲关系的辨析》展开研究,并结合实证研究,不仅详细梳理了两者之间的来源与结构特点,而且还就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南鸿雁的讲题是《从边缘文本看草原音乐文化的历史性与多样性》。她根据大量的档案资料,就内蒙古地区的天主教音乐历史进行了详细梳理分析,并结合当代的实证考察,运用边缘相关理论,纠正了人们对草原音乐文化均质的认知、以及对异文化的讨论。

孙焱讲了《性别视角下的越剧受众研究》,考察了越剧女小生的跨性别现象,并运用性别研究理论,着重聚焦受众如何在对唱腔音乐的接收中赋予她们多元的社会性别意义。

孟凡玉讲题为《谈〈黄河船夫曲〉记谱兼及同均三宫问题》。他把作品与其流行地的音乐风格、演唱者的习惯和创作能力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提出陕北地区的“苦音音阶”的运用,综合得出该曲应有三调,并与黄翔鹏先生提出的“同均三宫”相吻合,涉及同一均下的三种调式的转换。

薛罗军的演讲以《民族音乐学的基本认识‘以人为本’》展开,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四属性”,强调一切文化的研究都是以人为中心的,音乐艺术研究也不例外。在此理论下可将音乐学定义为“音乐的过去”、“音乐的现在”、“音乐的未来”三部分,并对主要的研究方法作了介绍。

李鹏程的讲题为《可视化软件技术在音乐赏析教学中的应用》,并介绍了音乐的可视化分析是将音响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分析注解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他为学习者演示了“Timeliner”软件的使用,为听众展示了数字媒体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瞿枫就《精神疾病与音乐创作》展开了研究讨论,提出了“精神疾病会对音乐创作产生影响”的观点。她介绍了“躁郁症”的两位病例——柏辽兹和舒曼,并分析他们在这种精神疾病下,音乐作品的极端出现的对比,帮助学习者拓宽了学术研究的视野。

温和主要讨论《唐代乐谱中的节奏符号》。他从唐代琵琶谱的谱例开始讲起,从谱字的格式、节奏、拍板的出现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郭一涟的讲题为《“艺术即有意义的形式”——克莱夫·贝尔的形式主义思想述略》,他将克莱夫·贝尔“艺术家只需将自己的感情与事物的形式保持有目的的‘秩序’,即能创造出不朽的作品的形式主义观念”分享给大家,将音乐与“有意味”的形式相结合。

郑祖襄在《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史的几个理论问题》讲座中,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史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就音乐史学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代与个人的两大决定性因素、史学史提供的不可或缺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梳理和讨论,为音乐学专业学习者提供了专业理论研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