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波蒂跨文化音乐作品研讨会在我院圆满落幕

编辑:作曲与指挥系 李珺、李鹏程/文 周李星、张少琪/摄 来源:作曲与指挥系 李珺、李鹏程/文 周李星、张少琪/摄 作者:作曲与指挥系 李珺、李鹏程/文 周李星、张少琪/摄 时间:2015-12-18 人气:

  12月16日下午,二十世纪后民族主义作曲家杰克·波蒂跨文化音乐作品研讨会在我院标准音乐厅圆满落幕。新西兰驻上海副总领事白梅安、省外侨办副主任陆国灏、我院副院长贾达群、中外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闭幕式。闭幕式由作曲与指挥系系主任田刚主持。

  贾达群致闭幕辞。他说,杰克·波蒂以其杰出的音乐才华和出色的社会活动能力,为中、新音乐家树立了典范。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跨文化作曲、移译作曲技术、后民族主义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对杰克·波蒂音乐作品中的跨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人真切感受到,音乐作为国际语言,在促进文化交流、繁荣社会生活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他表示,浙江音乐学院(筹)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要实现建设高水平质量的办学目标,任重道远。音乐是灵魂的语言,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浙江急需生产出一批力作,培养一批大师,使浙江音乐艺术在全国乃至世界音乐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白梅安表示,此次研讨会是中、新两国文化交流的良好佐证,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新、中两国以相互尊重、互惠互利为原则,在建交40多年来,始终努力理解对方,试图了解对方的需求。她说,两国在历史、文化等方面差异巨大,双方用不同的眼光来看世界,但新西兰迷人的风光、多元文化而形成的包容、接纳的态度,使中国的游客、留学生、移民和投资者纷至沓来。她希望,未来双方密切合作,两国之间互通有无,在资源上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共促新、中关系友好发展。

 


  杰克?波蒂跨文化音乐作品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力求通过研讨会、音乐会、影片展播三种形式,更好地了解作曲家杰克?波蒂的跨文化音乐作品。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均有自由论坛环节,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高为杰、迈克尔·诺里斯、朱世瑞、南鸿雁、皮尔图特·阿德里安、叶国辉、米根·科林斯、罗兰德·皮尔曼、尤恩·姆尔多赫等专家学者做了精彩而独到的发言。其中,高为杰指出对杰克?波蒂作品的研究还有较大的空间,迈克尔?诺里斯提出“如何合理运用并尊重民族音乐”,朱世瑞对“迻译作曲技术”、“后民族主义”的主题词提出疑问并有了一定思考,南鸿雁从民族音乐学角度阐述了对波蒂的理解。与会专家还从版权、道德等角度讨论了编创、原创、改编、署名等的界定。中外专家在交流中迸发出更多的学术灵感,角度与学术的碰撞,使得研讨会论坛内容丰富而异彩纷呈。

 


  讨论会后,组委会播放了中国作曲家、指挥家谭盾为研讨会录制的录像。谭盾说,无论在音乐上,还是学术上,杰克?波蒂都是亚洲作曲家中的先驱。

  期间,还举办了两场杰克·波蒂作品专场音乐会,与一场中国、新西兰作曲家作品音乐会。新西兰钢琴三重奏乐团、新西兰弦乐四重奏乐团以及钢琴家高平同台献艺,为远道而来的与会专家和浙音师生带来了音乐盛宴。在前两场音乐会中,杰克·波蒂几首代表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三重奏《疼痛的臀》以三件乐器的丰富织体组合释放出巨大的音响张力;钢琴与大提琴合奏的《夜景》运用单音在不同音区的变幻游离,以碎片化的旋律音型表现出扑朔迷离的朦胧意境;弦乐四重奏与录音版《来自云南》、弦乐四重奏与录音《巴厘岛的一间房子》等作品以播放录音加现场演奏的方式呈现,观众们在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中国音乐、佳美兰音乐、保加利亚音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跨文化作曲”的独特魅力所在。在中、新作曲家作品音乐会中,贾达群、谭盾、米根·柯林斯、盛中亮、沈纳蔺、高平等人的作品纷纷上演,展示出不同的作曲家、民族、年代背景下不同的作品风格。而这种不同又体现出在多元文化交融中,作曲家们以个人独特的创作观念彰显出不同的艺术主张,在基于人的本质审美基础之上,得到文化的认同、融合与接纳。

 


  “二十世纪后民族主义作曲家杰克·波蒂跨文化音乐作品研讨会”是中国音乐学术界对杰克·波蒂研究的开端,它既给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在促进我院与其他音乐院校的学术交流、打响学院艺术品牌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