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闻:民间舞在当下如何推陈出新?天目新闻专访《朴裙》总导演马佳宏

来源:舞蹈学院 作者:舞蹈学院 时间:2022-04-11 人气:

“青绿腰”犹窈窕在春风里,而在遥远的高原,一袭袭朴素的长裙,迎向猎猎风沙,同样舞出摄人心魄的力量。

《朴裙》剧照。舞蹈中国-刘海栋 供图

近日,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原创舞剧《朴裙》在杭州大剧院圆满收官。《朴裙》展现了一群普通人的艰难前行之路。他们的艰难跋涉,由信念牵引,在前进中凝聚力量,最终归于释然。取材自藏族民间舞的《朴裙》,有哪些创新表达?中国民间舞的未来,又在何方?日前,天目新闻专访《朴裙》总导演马佳宏。

踏地而舞 坚定凝重

藏族踢踏舞的创新表达

马佳宏自述,早年他曾骑着摩托车,从北京到西藏的阿里。其间,5000余公里漫长而孤独的旅程,留给他长久的思考——痛苦与纠结,很多时候源自自身的执拗。适时地放下它们,生活会更加轻松,面对外界的勇气也会更加强大。

骑行进藏的经历,催生了《朴裙》的创作灵感。马佳宏以朴素的长裙为贯穿全剧的意象,“裙子,是有包裹性的,会给人一种充满凝聚力和温度的感觉”。舞剧中,一条条朴素的长裙,包裹住一个个不屈的精魂。曳地的裙裾,挣扎的身躯,围簇成团,踏地而舞。日复一日,苍茫大地上由是生长出坚毅与柔情。

踢踏舞,马佳宏解释道,是藏族民间舞中极具代表性的动作。传统的藏族民间舞往往选择用踢踏起舞的动态,来制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但轻快,并不是马佳宏想要在《朴裙》中表现的情绪。“我想要传递的,是这群人一路向前时的一种心理状态。面对风沙,抵抗风雨,他们内里一定会有一种力量感的东西存在。”

在《朴裙》中,马佳宏给踢踏舞这一传统动态,灌注了崭新的时代表达。他通过调整身体的幅度与踏地的强度,将轻快变为凝重。记者注意到,舞剧中段,当一群人挽起手来,一步步向前时,他们的步履是沉重的,却也异常坚定。

《朴裙》剧照。舞蹈中国-刘海栋 供图

不以叙事为重

将舞蹈还归舞蹈

与《永不消失的电波》、《只此青绿》等热议的舞剧不同,《朴裙》并没有为我们讲述一个明确的故事,更不存在任何表面化的矛盾冲突。但在马佳宏看来,这不代表《朴裙》中没有矛盾冲突,矛盾内生于每个人的内心,是关乎自我的矛盾——一往无前,还是止步于此?

“我希望这个舞,它是没有情节的。因为每一个场景,都在展现一群人的前进,这个环境可以是山明水净的,也可以是极端恶劣的。观者或许不会有相同的经历,但一定能从这群人的跋涉中获取一种情感或精神上的共鸣,共鸣本身,是没有办法被具象化的。甚至,我不需要观众真正看懂《朴裙》到底在说什么,只需要在观看过程中,生成审美的体验,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马佳宏说道。

马佳宏认为,强调故事性的舞剧,固然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也更容易令普通观众接纳。但归根结底,舞蹈是一门属于肢体的艺术,它不是舞台的装置、行为的浮夸、戏剧的冲突,舞蹈的一切就是舞蹈本身。

舞蹈,不应该被“演”出来,而应该是内在情绪的自然流露。正是这一理念,贯彻《朴裙》创作始终。而《朴裙》,也通过肢体的表达,将力量与信念,诠释地淋漓尽致。

马佳宏。天目新闻记者陈嘉昀 摄

传承的担子很重

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头活水

自幼学舞的马佳宏,深切地爱着民间舞,却也有难以言表的隐忧。他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民间舞蹈已经被大家遗忘,它们彻底失传,再难找寻。“所以,像我们这样的职业民间舞者,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更重。《朴裙》的创作,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教学。我希望通过这个作品的排练,使学生在身体的把控、情感的释放,以及长篇舞剧的架构能力上,都得到一个提升。”

马佳宏表示,民间舞不只是一种舞,更是中华文化的发展状态的浓缩。民间舞为我们呈现的是属于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传统的民间舞里,留存的是过去的状态,现在的民间舞,表达的是他们活在当下的生存精神。

“还是生活,关注生活。民间舞的形成本就和老百姓的生活面貌息息相关,要从生活中获取民间舞创作的不竭源泉。”在未来,马佳宏和他的伙伴们,将继续立足于民间舞的传承工作,并努力与时代文化接轨,创作更多符合时代文化状态的优秀作品。

新闻来源:https://tm.zjol.com.cn/news.html?id=569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