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音乐学院第二届国际弦乐艺术周落下帷幕。艺术周期间,5场教学研讨会、3场国际大师云端讲座、28场大师班、12场学术讲座以及3场音乐会给师生们带来多维度的启发与收获。
在弦乐教学研讨会上,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多所专业院校、院团的五十余位专家围绕“新时期弦乐教学的变化与挑战”分享了各自的经验,热烈探讨弦乐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根据学生特点分层培养
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小提琴家杨九华总结,高等院校弦乐专业不仅要培养卓越的小提琴演奏家,更需要优秀的乐队演奏员、室内乐表演人才和小提琴基础教育工作者。而目前国内院校弦乐专业学生演奏水平差异明显;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单一,弦乐专业课程模式较为固化,主干课程、选修课、实践课多等模块的设置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师资结构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老师中不乏知名演奏家、国际比赛重要奖项获奖选手,但是有院团演奏经历的行业导师寥寥无几。
针对上述问题,浙音李叔同学院从领军型拨尖人才、创新型优秀人才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型培养,对优秀拔尖本科生实施“精英教育”和“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从通识教育、精英教育、专业实践三方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个性与能力。而浙音乐队学院、室内乐学院侧重从舞台实践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柔性引进国内知名交响乐团首席,公开招聘知名院校演奏博士。
杨九华介绍,大一年级为弦乐专业基本功教育阶段,它并非从零开始的启蒙阶段,而是“从1到无穷大”的探索,是演奏技术从中级到高级的学习过程。老师对大一、大二学生的教学围绕指法、音阶、换把和双音演奏等技术分类讲解。为了保证分层培养的教学质量,李叔同学院、乐队学院、室内乐学院均在大二年级招生。
基本功训练贯穿本科教育
“本科阶段,弦乐教学仍然要重视基本功训练。”中央音乐学院中提琴教授王昌海分析,有不少中提琴专业学生是从小提琴专业转过来的,这类学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及时纠正:首先,持琴的姿势要正确——琴在肩上与前面的谱子形成45度角;琴在腮下、肩上45度;右手持弓向内45度。这些细节直接影响拉琴的效果,这三个角度不到位会出现很多问题。
因为中提琴的弦距比小提琴的弦距宽很多,许多学生在演奏浪漫时期作品时掌握不好换弦的角度,弓子总是在弦上蹦来蹦去。需要建立提前换弦的意识,否则会影响演奏的连贯性。由于中提琴的琴弦要比同样音高的小提琴琴弦粗得多、长得多,习惯了小提琴的学生左手力度往往不够,导致发音不清楚,要调整力度,做一些辅助练习来改善左手的弹性。
演奏中提琴时,在高音部分大多采用手腕揉弦而非用小臂揉弦,必须掌握4指高音、高把位3指等相关技巧,有不少同学做不到就放弃了,导致发音出现问题。
现在的教材很多,老师同学常常感到茫然。从教学规律出发,基础练习必不可少,例如,音阶方面的练习不可逾越,基础训练与曲目演奏的教程交替使用;根据每个学生程度的不同来选择有针对性的教材。
适应网络时代的教学要求
“今年整个春季学期都采取了线上教学模式,师生们经历了从不习惯到欣然接受的过程,随后的线上考试、答辩、比赛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研室主任谢楠认为,对于演奏专业来说,线下面对面教学的效果更好,比如,一个呼吸间的不同就会让演奏效果产生巨大变化,不在现场无法感受这些差别;而师生之间在课堂面对面的互动氛围也是激励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线上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专业教师要帮助学生把线上与线下学习方式结合起来,达到理想效果。
“幸好学院以前组织过网络授课比赛、翻转课堂等活动,让我们在今年疫情期间迅速适应线上教学。”浙音中提琴教师刘瓅元表示,互联网时代的授课方式是老师们必须适应的,除了想办法提升相关的音响设备、网络传输设备的质量之外,最重要的是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对线上课堂的规划与组织能力,因为在面对面教学中,师生们往往通过眼神、示范动作就可以互相理解,但在网络教学中,必须依赖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沟通。
浙音管弦系主任董德君、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党总支书盛利等专家表示,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不同目标的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课程与教材的支撑力度也要加强,这些为各专业院校之间未来的合作指明了方向。
新闻来源:https://music.bjd.com.cn/2020/12/02/31663t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