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浙江:驻节作曲家叶小纲在浙音带来首届杭州现代音乐节首场讲座

来源:宣传部 作者:宣传部 时间:2020-09-27 人气:

9月24日上午,驻节作曲家叶小纲教授在浙江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厅中带来了第一届杭州现代音乐节的首场讲座:“关于歌剧《咏别》”。本场讲座中丰富的内容与话题远不止这一部歌剧的论述,叶小纲教授在音乐创作、音乐演绎、音乐事业发展等诸多角度也展开了探讨。

  讲座伊始,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教授对叶小纲教授做了简要的介绍:“我想介绍一下叶老师有三个身份,第一个身份是桃李满天下的优秀教师,为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系教授,长期从事作曲和创作的教学;第二个身份是卓越的、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作曲家,是具有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的一位作曲家,中国作曲家当中唯一一个美国国家科学艺术院院士,其作品覆盖音乐体裁中的各个方面;第三个身份是中国音乐事业的领导者,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对中国当代音乐事业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带头作用。我相信,叶老师的讲座信息量非常巨大,请大家记住这一难忘的时刻。”

  未来五年当中,我们的音乐事业与音乐教育事业将会面临的问题

  如同我们今天所开的研讨会,我们所探讨的是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件事情。过去是明鉴、当下为要务、以未来为己任,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以此为出发点来考虑。各大音乐学院的建立,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音乐发展方面的印证,是过去这么多年以来奋斗的结果。如同浙江音乐学院一样,也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音乐交往和文化交流的结果,同样也是几千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政治面前人文精神建设的一个体现。

驻节作曲家叶小纲教授

  在音乐发展当中,首先有几个问题需要探讨:

  第一、创作。创作是音乐的第一要素。再多的平庸之作比不过一部优质的作品。现在大家记忆里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作品数量较少,但也有经典作品出现。我们中国需要一些真正能担任民族伟大复兴,为人民刚健理想奋斗的音乐家。

  在音乐创作的队伍方面,我们需要提高艺术创新能力,提高音乐的品质,更需要有理想、懂文化、爱音乐的管理者。音乐表达与自身境界是高度统一的,要以此为远大目标,创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有价值的、弘扬民族精神的音乐作品。音乐追求的是经典,只有真正的好音乐才能留下来,音乐的真正成功不是靠资本。音乐应该追求人类杰出、高尚、经典为最终目的,而不是追求资本。音乐家应心无旁骛,创作与演绎出优秀的作品。

  第二、人才培养。目前我国专业院校与各大学所属的音乐学院音乐系的数量在近几年内大幅上升。当代音乐创作者应与人类的理想相结合,音乐艺术的内涵与国家的发展历来都是统一的。我们国家的艺术创作一定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的思想为主导。我们需要一个意识形态来表达这样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作品,这是我们国家文艺工作重要的趋向和方向之一。我们的艺术家们不应再坐以待毙,要放大胆子去学习全世界的知识,并创作与演绎出大量优秀的作品。

  第三、文化输出。我们需要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音乐的力量有时候能够超越政治,能够超越其他任何手段,做到文化亲近于人。我们大量政策能够扶持我们当代的文化自由、文化宣传与文化自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面貌,我们需要培养每一个时代的佼佼者、每一个时代都要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而这些卓越的代表人物应以推广中国文化为己任。当代音乐家需要更加严于律己,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且在工作的辐射程度与社会影响力中做最好的自己,即要在自身时代对自己有所要求,做这个时代最佳代表。需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对人生作出妥善规划,艺术家们应创作出体现我们这个历史时代有价值的作品。

  关于歌剧《咏别》

  歌剧《咏别》是2010年北京国际音乐艺术基金会的委约作品,同年由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在上海和北京国际音乐节首演,这是叶小钢创作的第一部歌剧。歌剧讲述了发生在20、30年代北平戏班子里的故事,与电影《霸王别姬》里的故事相似。剧中老板请了一位剧作家给一位老生写了一部戏,内心敏感的作家佩服老生的才华,在内心中产生了一些感情,但是被喜欢的这位老生爱慕着戏场里的一个当家旦角。当剧作家的剧本完成且演出成功以后,老生最终还是选择了那位旦角,而剧本的作家含泪自杀。此部歌剧以戏中戏形式,并在高潮中将京剧唱段与歌剧唱段互相交错的手法,将其艺术形态体现的非常饱满且剧场效果卓越。

  《咏别》这一剧本已非常真实的反映出每个角色的特点,其中讲到人生的戏剧性与情感的真实性,揭露了深不可测的人性与社会的复杂。叶小纲教授表示,此剧本对于他来说还不够完美,若有复演机会他将会适应现在的社情民意重新调整。从音乐角度看,叶小纲教授在创作《咏别》的无词版本时,是受洛林•马泽尔改编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无词版本的影响,即把所有的唱段全部取消,把没有唱段的音乐全部连接起来。

  在歌剧《咏别》序曲的音高材料中,每个小节都是在区域范围内有调性的,每一个人声部分也是有自己调性所在的,间奏中的节奏、节拍与音高材料会相对与人声部分会复杂一些。每一个人声部分都是五声性的,但是在总体上是倾向于泛调性的。 以上创作的技法影响了叶小纲老师接下来对声乐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的倾向,并造就了其之后声乐类作品的基本创作方式。

  关于声乐套曲《七阙西湖》

  《七阙西湖》是为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与乐队而作的声乐套曲,创作于2011年,由杭州爱乐乐团委约。整部作品一共囊括七首歌曲,由于时间的关系,叶小纲老师讲解了其中的第一与第二首。

  第一首《忆江南》(白居易 词)的主题材料在声乐部分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在降A大调上,第二次在G大调上,第三次高潮中出现时是在A大调。前两次声乐部分出现时的调性与伴奏完全不一致,并且乐队的部分的创作更偏向于当代化的手法,在第三次出现的时候,声乐部分才与以卡农形式出现的乐队叠在一起。结尾处男高音演唱结束后,长笛才回到原调去。叶小纲教授强调,在艺术歌曲创作过程中,语言中的语音语调的自然发声“音调”与旋律走向创作的结合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泛西湖》(苏轼 词)的材料来自于浙江民歌。叶小纲教授讲解过程中指出,学生在写此类作品时一定要在材料运用上专一且集中,材料的运用与节奏的控制是写作的第一要务。声乐部分的乐句气口也同等的重要,作品中在每一乐句结束后都有一个短小的乐队间奏部分,这样可以给演唱家一个呼吸的时间,句子也会非常的清晰,乐队间奏与声乐部分的对答也紧密相连。间奏时而对比时而模仿,在衔接中自然流动。整首作品中十二音技法与五声性的传统调式结合的惟妙惟肖,也是此曲的一大特点。

  最后,这部作品也非常的适合声乐专业的同学来练习调中心的控制,可以训练歌唱者在伴奏与旋律间任意游走的掌控力。

新闻来源:http://zj.sina.com.cn/edu/2020-09-27/detail-iivhuipp66958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