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晚,在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的舞台上,随着北京舞蹈学院带来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作品《玄音鼓舞》的鼓声渐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音乐学院共同承办的第12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以下简称“桃李杯”)正式落下帷幕。
从8月12日开始,来自国内和海外56所院校的137个剧目在杭州进行了8场专业展演、2场精品课展示和1场综合汇报演出,万余名师生和舞蹈爱好者现场观看了精彩演出,我国舞蹈教育领域各专业院校借此平台展示成果、切磋技艺、互相学习。
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源于1985年创办的“桃李杯”舞蹈比赛,3年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11届,每届都会涌现出舞剧新作和舞蹈新星。今年参加“桃李杯”的剧目,也广受观众和专家赞扬。“全国舞蹈院校近年来有潜质的舞剧基本上都来了,一批美轮美奂的演出震撼人心。”安徽演艺集团原董事长、一级编导张居淮“如数家珍”,比如,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的群舞《茉莉芬芳》把五四时期青年为革命事业、祖国事业的拼搏抗争在舞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渡江》抓住红军长征途中的渡江战役以极具安徽特色的花鼓灯加以呈现……
层出不穷的优秀剧目,既是舞蹈教育不断发展的成果,也培育了一批茁壮成长的桃李新苗。“只要加以历练,假以时日,‘桃李杯’的舞台上一定能有更多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成长为舞蹈教育界的参天大树。”张居淮说。
今年的“桃李杯”现场,不少参演作品的编导、指导教师毕业自北京舞蹈学院,而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150余名在校师生也带来了15个作品、2个精品课程。作为领队,北京舞蹈学院教学实践中心主任兼教务处副处长胡淮北颇为自豪:“‘桃李杯’最早由北京舞蹈学院发起,30多年来,对我国舞蹈教育、艺术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桃李杯’一直坚持组合表演和剧目表演结合的原则,并增设了论文、精品课等内容。越来越多的院校参加‘桃李杯’也反映出我国舞蹈教育事业日益繁荣。”
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方之一,浙江音乐学院带来了《心月》《舞姬幽灵》《寒衣疏影》等8个作品。古典舞《寒衣疏影》的表演者、浙江音乐学院舞蹈系学生江祁安格外珍惜这次机会,她认为“桃李杯”是每个舞蹈专业学生梦寐以求的舞台,很多老师和同学都会来看。“我从去年11月开始准备参演剧目,每天练习10多遍,就是希望展现出最好的一面。”江祁安说。
本届“桃李杯”期间,专家学者和师生们还围绕教学剧目创作、精品课程建设等进行了学术研讨。
作为舞蹈院校常设课程的教学剧目,其创作状况引起了专家的高度关注。教学剧目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舞蹈人才,让他们更加适应舞台演出。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院长陈家年认为,目前教学剧目的创作方向有所偏离。“现在的教学剧目经常是为了某个比赛或活动,而不是按照教学目标而创作的。”他建议,院校要依照年龄、教学进度创作或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剧目。“剧目要符合主流价值观,主题突出,不能只为迎合比赛。希望各院校能根据自身情况对教学剧目进行深入研讨,不断积累、创作和改进,从而更好地培养舞蹈人才,推动舞蹈教育事业发展。”陈家年说。
教学剧目究竟应该常变常新,还是应该不断挖掘经典?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萍认为,创新不可或缺,但经典同样不容低估。教学剧目的选择可以借鉴中小学语文课本的遴选制度,从经典中选出的作品本身就可以成为教学剧目。她建议,“桃李杯”展演可以分成经典教学剧目和创新教学剧目两部分。“让孩子们在经典的学习中不忘初心,同时,新创作品也会慢慢成为经典。”张萍说。
此外,打造精品课程也是舞蹈院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专业水准的重要途径。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中国舞科主任白涛认为,打造精品课程,应该注重舞蹈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们理解文化背景,进而深入了解民间的情感、审美、礼仪、信仰、兴趣等。
“如何构建一个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教学体系?这是舞蹈教育领域应该不断思考的重要问题。”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黄奕华认为,精品课程的打造首先要基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以及舞蹈自身发展的需求,舞蹈教育者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更新管理机制、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等。
新闻来源:http://epaper.ccdy.cn/html/2019-08/22/content_269227.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