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八秒”合唱团成立10周年,除在校举办专场音乐会外,“八秒”合唱团还于5日召开“八秒”训练体系专家研讨会,并第三次应邀赴京于8日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2019八月合唱节:“八秒十载”浙江音乐学院“八秒”合唱团中国无伴奏合唱作品专场音乐会。
悠悠十载春秋,“八秒”咏唱芬芳。8月4日晚,浙江音乐学院“八秒”合唱团隆重举行“八秒十载”建团十周年暨中国无伴奏合唱作品专场音乐会,庆祝合唱团10年来耕耘取得的丰硕成果。
浙江音乐学院“八秒”合唱团主要由在校学生组成,由国家一级指挥阎宝林教授于2009年创建,拥有世界冠军、金钟大奖等诸多荣誉。10年来在国内外交流的过程中,“八秒”在演唱、队形、服饰、表演等所体现的标示性特征,具有视、听独特的双重美感以及强烈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成立3年即获得中国音乐最高荣誉金钟奖合唱金奖和世界冠军。
音乐会上,“八秒”合唱团用合唱讲述动人故事,用肢体展现舞台艺术,用多部作品、多元音色、多变队形的独特合唱方式,营造着各式各样意境,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本次“八秒十载”音乐会的曲目安排,在保持“八秒”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多项改革,真正实现了自我突破和不断完善,其中多半曲目是首次亮相舞台,一开唱就艳惊四座、宛若天籁。除了戏曲、古诗词、民歌、现代作品,“八秒”合唱团还分别与我国著名竹笛演奏家杜如松教授、青年二胡演奏家孔艳艳共同演绎合唱与竹笛、二胡的交响性对话。在演唱风格的把握上,“八秒”一如既往地力求向民间学习原汁原味民风民俗的表达,无论是音色、表演、语言上都追求贴切。本场音乐会涉及到山西、陕北、扬州、甘肃等地区以及苗族、壮族、彝族、蒙族、哈萨克族、侗族、阿细族等多民族的作品风格,“八秒”均用当地方言和本民族母语演唱。在《西湖》《下四川》《阿细跳月》《江河泪》《赋格之声》等作品中,“八秒”更以现代创作技法创作的高难度民族作品为音乐会增添丰富的色彩和民族文化的合唱内涵。
今年是“八秒”合唱团成立10周年,除在校举办专场音乐会外,“八秒”合唱团还于5日召开“八秒”训练体系专家研讨会,并第三次应邀赴京于8日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2019八月合唱节:“八秒十载”浙江音乐学院“八秒”合唱团中国无伴奏合唱作品专场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