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彩带献北京》以畲歌为媒讲中国故事

编辑:zhoujiali 来源:宣传部 作者:宣传部 时间:2019-06-28 人气:

近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合唱《彩带献北京》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畲族原生态山歌、多声部声乐作品音乐会在浙江音乐学院举行。这也是全国首场以畲族非遗项目——畲族彩带为主题音乐会。

交响乐女指挥家、畲族民歌研究学者郑小瑛莅临音乐会。音乐会后,她把自己对畲族音乐的研究成果——《畲族文艺调查报告》珍贵手稿赠予此次音乐会策划人、《彩带献北京》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负责人、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吴涤。

唱响畲歌,传承非遗文化

《彩带献北京》《彩带飘歌迎国庆》《织条彩带献北京》《山哈彩带献党恩》……在音乐会上,浙江音乐学院“八秒”合唱团、声歌系“畲凤”女声合唱团、浙江安吉公益合唱协会合唱团,以及来自全国畲族主要聚居区浙、闽、赣、皖四省的畲族原生态民歌手们齐聚浙江音乐学院,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而独特的畲族原生态山歌及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视听盛宴。

本场音乐会的压轴合唱作品畲族风格的《彩带献北京》是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是吴涤在去年3月创作完成的作品。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该作品具有鲜明强烈的时代感、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昂扬向上的创新精神以及丰富感人的艺术表现力。从非遗传承、民族团结、生态环保、精准扶贫、传统文化保护等不同角度描写反映了畲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新时代畲乡的实践历程。《彩带献北京》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作品,该作品展现了畲乡风貌与畲族风采,对畲族音乐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

婉转动听的畲歌,从远古的荒夷袅袅传唱至今。“我是畲族人,今天我很高兴听到了来自家乡景宁,还有不同地区的原生态畲歌,真的太棒了!”来自北京的蓝女士激动地说,她由衷感谢吴涤教授为畲族音乐传承所作出的努力和奉献。还有不少观众表示,这样的非遗音乐让大家感受到畲族文化的魅力,声声入心,精彩感人。

畲族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畲族民歌往往特指以畲族山歌为代表的声乐类演唱形式,且以单声部为主,很少有多声部的畲族声乐作品,合唱作品则更少,国内目前以畲族多声部声乐作品为主的特色教材和研究著作也极少。

 “因此,将古老原生态的畲族民歌与具有时代气息的多声部声乐创作技法相互融合,并以多声部声乐艺术的演唱形式搬上舞台进行艺术实践是畲族音乐一种全新的尝试和探索,将对畲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和畲族多声部声乐作品的创作研究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吴涤说。

畲歌为媒,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这场音乐会的策划人,吴涤既是作曲家、合唱指挥家,同时也是畲族音乐学者,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位研究、保护、创作、传承畲族音乐文化的蒙古族音乐人。近20年的时间里,他满腔热忱,致力于畲族音乐田野调查、保护研究、创新实践、传播推广。

受邀观看演出的交响乐女指挥家、畲族民歌研究学者郑小瑛,在欣赏完晚会后称赞“这是一场高水准的畲族风格作品音乐会”,并将61年前自己的《畲族文艺调查报告》手稿交给吴涤传承。这是她1958年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赴畲族聚居区进行调研后整理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我要传承研究前辈艺术家的研究成果,更要传承郑小瑛老师等艺术家的学术精神。”接过沉甸甸的文稿,吴涤难掩激动之情。

郑小瑛、樊祖荫、和云峰等多位音乐家聆听音乐会,并应邀在浙江音乐学院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同期举办的还有“新中国成立70周年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与交流推广高端研讨会”,来自汉族、蒙古族、畲族、回族、朝鲜族、纳西族等十余个民族的音乐专家及民歌传承人等,深入探讨交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历程,以及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发展与交流推广的成功经验。

与会专家表示,合唱《彩带献北京》充分运用无伴奏畲语演唱、多声部对比复调、旋律紧拉慢唱、多种调式叠置、原生态音色对比、复杂节奏对位等多种创作手法。不仅保留了以畲族原生态民歌无伴奏为主的演唱形式,还充分结合运用畲族民歌“双条落”二部轮唱性质的多声性特点,并运用不同形式的写作方法发展创作等。专家们一致认为,只有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有效地将民族艺术传承发展下去。

多年来,吴涤还一直致力于“一带一路”沿线及中外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与传播。以畲歌为媒,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据悉,吴涤将携他创作的畲族风格合唱作品应邀于8月中旬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这将是我国畲族风格合唱作品首次亮相世界音乐之都的舞台。

新闻来源: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230152&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