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董卿走进高校谈《朗读者》 节目模式将输出到海外

编辑:zhoujiali 来源:人民网 作者:人民网 时间:2018-07-02 人气:

  629日晚上,央视名嘴董卿走进浙江音乐学院,做了一场名为“从《朗读者》看电视文化节目的创新与影响”的讲座。与现场师生分享了《朗读者》背后的故事。董卿还透露,今年法国一家电视公司将会把《朗读者》模式推广到海外——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向欧洲输出的原创电视节目模式。(文字综合杭州日报、杭州网、浙江音乐学院微信公众号等)

  《朗读者》是用现代人来还经典的魂

  谈到做《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初衷,董卿说:“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这件事情被淡忘,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但是在今天的时代,的确存在这个现象,我们似乎只记得24小时内发生的事情。在2005年到2015年,中国并没有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一夜爆红也正是来自于这类节目长期的匮乏,让大家能够重新去体会那种美好的、庄重的情怀。”“在节目之初,我们就希望能让这个朗读节目引起观众的共情,希望能用现代人来还经典的魂,简单的说,就是用现代人来读经典。”


  接触600多位嘉宾,录制时间超过900分钟

  谈到节目的制作,董卿说:“我以为《朗读者》会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没想到出生时满天星光。《朗读者》一直在矫情和感性之间把握一个度,目的不是让观众简单地屈服于流泪的意愿,而是能在流泪后产生思考。”“两季的节目,我们一共请来了120多位嘉宾,但是实际上,我们共接触联系了600多位;每一位嘉宾都在节目中带来一本读本,但是我们的办公室里摞起了超过千本的书;、大家看的一期节目有90分钟,但是我们实际的录制时间超过900分钟……是这样的千辛万苦,才换来了这样的百转千回。但当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凌晨还埋头于节目和读本中劳累、纠结时,只要在堆积如山的读本中,抽出一本来朗读,经常猝不及防就被打动了。所有的文字就像光芒一样照亮了我们,而我们做的,无非就是把这束光,照亮在更多人的心上。”

  最初,董卿和团队也有“偷懒”的想法——请当红明星,因为他们自带流量,并且有朗读的基础。但最终还是希望能选择与读本气质相符的、高而不冷的人。第一季第一期,他们就请了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说:“许渊冲先生翻译的是唐诗、宋词、莎士比亚,离我们都如此遥远。但是朗读者就像一块试金石,只要有人格魅力的人,就能在这里散发光芒,所以节目的嘉宾便有了作家群、科学家群、‘老人群’。节目采用先访谈、后朗读的形式,是为了让观众能够通过嘉宾的经历来读懂故事。我们不惜破坏画面,也要让书本和文字直接出现在屏幕上,我们希望用这种变相阅读的方式,来强化文化概念。”


  转型制作人“早生华发”

  从化身制作人的那一刻起,董卿就不得不开始“低头”,她说:“当初筹建节目之难是‘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一开始,我每天跟着广告部的同事出去见客户、招商,掏心掏肺地说了半天,最后客户说:董卿,咱们合个影吧!”  

  当被台下学生问及“从主持人到导演、制片,每一次跨界转型是否游刃有余”时,董卿坦言,“我有一个专门拔眉毛的小镊子,现在专门用来拔白头发了。我总结过,熬夜不超过凌晨2点不长白头发,超过3点就长。每次熬到凌晨四五点回去休息,我就会发现这么一寸白头发,倔强地竖在头顶。所以,大家看到的游刃有余,是把背后的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留给了自己。”


  与浙江的不解之缘

  董卿还在讲座中允诺,将在浙江音乐学院设置一个全年无休的朗读亭。她回忆:“算上读书和工作的时间,我一共在浙江生活了十年。在杭州上学期间,我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西湖边的三联书店,在那里,我也遇见了许多热爱阅读的人。所以这也是我今天来到浙江音乐学院,来到杭州的原因。”

 来源: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702/c120837-30098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