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日报:董卿在杭州开启《朗读者》高校“第一课”, 首个高校朗读亭将设在浙江音乐学院

编辑:juchengming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杭州日报 时间:2018-07-01 人气:


“你们看,我今天特地穿了一条带着音符的裙子来,这叫董(谐音“懂”)音符嘛!”6月29日晚,著名主持人董卿现身浙江音乐学院,开启“尽善讲堂”第一课——从《朗读者》看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影响。演讲台上,她端庄得体,落落大方,眼角眉梢带着盈盈笑意,各种诗词雅句信手拈来。

记者 厉玮

以往董卿总以大型晚会主持、央视一姐担当的面貌示人,出现在全家欢热热闹闹的电视节目上。但一档文化类节目《朗读者》,让众人看到了董卿不同维度的另一面——不显山露水的真学霸。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创新了一种新的文化类节目模式——“访谈+朗读+轻解析”模式,在第一季开播时创下超高收视率。第二季初心不改,制作升级。对于万千观众而言,《朗读者》读的是经典之书,看的是人间百态。

董卿说:“我以为《朗读者》会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没想到出生时满天星光。《朗读者》一直在矫情和感性之间把握一个度,目的不是让观众简单地屈服于流泪的意愿,而是能在流泪后产生思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法国一家电视公司将会把《朗读者》模式推广到海外——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向欧洲输出的原创电视节目模式。

《朗读者》为什么这么火?董卿在讲座中提到了节目最为关键的模式创新——结构的创新,像看一本书一样看电视,主题词是书名,札记是序言,朗读本身是书的精髓;朗读的创新,采用多人朗读、“跨时空”朗读、中英文朗读、方言朗读等多种方式;至于读本的创新,则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在《朗读者》节目中,董卿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当被台下学生问及“从主持人到导演、制片,每一次跨界转型是否游刃有余”时,董卿坦言,“我有一个专门拔眉毛的小镊子,现在专门用来拔白头发了。我总结过,熬夜不超过凌晨2点不长白头发,超过3点就长。每次熬到凌晨四五点回去休息,我就会发现这么一寸白头发,倔强地竖在头顶。所以,大家看到的游刃有余,是把背后的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留给了自己。”

《朗读者》将观众带回了朗读的时代,深挖阅读的意义。还记得当时杭州图书馆前的朗读亭前排起的长龙,唤醒了每个杭州人心中对文化表达的热爱和渴求。台下一个女生向董卿提出倡议:“是否可以在杭州图书馆前设置一个全年无休的朗读亭?”没想到董卿允诺,将在浙江音乐学院设置一个全年无休的朗读亭。“我与杭州有着一段不解之缘,算上高中时光,我曾在这里求学十年。所以我拒绝了中传、中戏等高校,将第一次高校分享选在了杭州,选在了浙音。”

在讲演过程中,董卿多次展示了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对诗词的了解和领悟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一位浙音教授提问:“作为制作人,你对于朗读的现场配乐有着怎样的设计和考虑?”董卿表示,配乐需要有一层独特的美感与气质,才能够和读本相匹配。

没想到接下来她又反问全场观众:“接下来,我给大家播放三段音乐。老师和同学们帮我选一选,哪一段音乐最适合朗读史铁生《我与地坛》?”在最后的互动环节,董卿秒变“朗读者”,与浙音的四位演奏家配合了一段《我与地坛》。

浙江音乐学院“尽善讲堂”旨在增强师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接下来,讲堂将继续邀请国内外艺术大师、文化大家、社会精英走进浙音,与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引导师生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从名家大师身上汲取力量,锻造品格,树立自信,为艺术人生之路提供精神动力。


来源:杭州日报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2018/07/01/article_detail_1_20180701A0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