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中东欧16国考察团第二日:文化共交流,艺术无国界

编辑:zhoujiali 来源:宣传部 作者:宣传部 时间:2017-09-24 人气:

好雨知时节。秋雨没有浇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文化交流热情,反而增添了一丝江南烟雨的诗画风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923日,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部长论坛的第二日,中国与中东欧16国代表团嘉宾先后前往杭州白马湖参观第十一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并考察浙江音乐学院。同日,“回溯与当代——中东欧文化艺术交流展”开幕,“中国—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联盟”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艺术创作与研究中心揭牌。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博览会上的中国非遗文化艺术品,以独特的民族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内涵吸引着中东欧友人的目光。

“为什么它们都用金色搭配,而不是‘中国红’?”踱步在博览会“南宫秀”展台,塞尔维亚文化和媒体部长弗拉丹•武科萨夫列维奇指着一件杭绣龙袍展示品的配色好奇地发问。当得知只有金色最能代表皇室的尊贵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对色彩运用的讲究发出了感叹。陶瓷茶具、檀木梳、稠伞……他不时在各种中华元素浓厚的文创品面前停下脚步,摸一摸,看一看。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件瑰宝。在西泠印社展区,书法家现场书写的 “福寿万宁”书法作品,被克罗地亚文化部长尼娜·奥布连·科尔日奈克收藏。“希望能够借由这幅作品,把祝福带回国的同时,能为克罗地亚艺术家带去一些创作灵感,从而创造具有世界共鸣的艺术文化产品。”面对记者的采访,她展开了对艺术融合的思考。

艺术能够唤起各民族的情感。走进“回溯与当代——中东欧文化艺术交流展”,第一幕就是一条盘旋而上的丝绸,上面投影着骆驼、地图、古建筑等影像。它以现代装置的形式诉说着有关“丝绸之路”的古老故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自古人文荟萃,文化多样。波兰的建筑摄影、波黑民间铜银制品……几乎所有中东欧国家的艺术品都在此陈列。

“这是文化的展会,也是艺术家的展会。在中国看见自己国家的艺术品,实在感觉很亲切。”尼娜·奥布连·科尔日奈克还在现场遇见了本国的珠宝展品设计者,他们兴奋地以克罗地亚语畅谈许久。

五线谱之上,中国民乐与外国音乐家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在午休的专访中,马其顿文化部长罗贝尔特 • 阿拉乔佐夫斯基兴奋地期待着下午的行程:“我听说浙江音乐学院的建设在全国首屈一指,还知道学院乐团会演奏马其顿等国家作曲家创作的中国音乐作品。”

当中国民乐演奏会准时开始,细细听,异国风情间似乎有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回响——这是马其顿作曲家结合《康定情歌》与本国传统挽歌创作的《交织》。此外,《双色》是阿尔巴尼亚作曲家用中国乐器讲述的阿尔巴尼亚的爱情故事。《丝绸之路》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悠扬赞歌。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列席的中东欧代表团成员屏息静听,不少人不时拿出手机拍摄记录。每一曲后,那持久热烈的掌声,印证着他们已然从悦耳的旋律中,感受到不同国家的文化通过音乐相融合而碰撞出的火花。

各代表团还欣赏了中国—中东欧国家舞蹈文化艺术联盟首个联合创演项目《摇篮》,聆听了中国—中东欧国家爵士大乐队专场音乐会,观看了中国—中东欧国家舞蹈夏令营图片展,以及学院的京剧、民族舞等艺术排练。

独行快,众行远。“中国是经济大国也是文化大国。我们将鼓励更多人来中国进行音乐、舞蹈、电影等艺术文化方面的交流学习。两国之间的友谊将更稳固。”罗贝尔特•阿拉乔佐夫斯基告诉记者,马其顿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因为种种原因社会发展受挫,因此他由衷感谢中国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支持。

夜幕降临,当代表团离开时,他们之间仍相互交流回味着当日行程的各种细节。他们的一言一行恰恰证明了:文化共交流,艺术无国界。

新闻来源:http://zj.zjol.com.cn/news/760561.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