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二十周年,香港中樂團(下稱中樂團)攜手浙江音樂學院國樂團(下稱國樂團),於今日(六月二十三日)及明日(六月二十四日)在葵青劇院呈獻兩場「魚躍香江」音樂會。
杜如松笛子獨奏
前日剛到港的國樂團團長杜如松,在排練間隙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與記者分享今次音樂會的演出陣容及特色。他形容與中樂團合作是一次學習和取經的機會,讓樂團的學生與青年教師開闊眼界。該音樂會將有三首曲目由兩團組成過百人大樂隊共同演出,分別為《雪意斷橋》、《西湖夢尋》及《漁舟凱歌》。杜如松表示,今次選曲為突出浙江的民間音樂和生活特色,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特別選取委婉優美的江南曲調和熱烈歡快的主題;《西湖夢尋》及《漁舟凱歌》分別再現十里西湖的秀麗風光、漁民揚帆出海的景象。
其中,杜如松將以笛子獨奏《雪意斷橋》。他道出曲中深意:「杭州西湖天下聞名,其中『斷橋殘雪』更是歷代文人墨客着重渲染的景色。此曲為著名作曲家劉錫津於二○一三年所創作,我對這首曲情有獨鍾,覺得它是為我量身定做。」他續解釋,作為土生土長的杭州人,對西湖、斷橋有着別樣的情感,這種情結在樂曲中表現得如此淋漓盡致。西湖之斷橋,乃杭州的愛情橋;《雪意斷橋》用竹笛與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單樂章協奏曲形式,聯繫中國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纏綿悲愴的愛情故事,寓情於景,借景抒情。
杜如松是浙派笛藝的傳承人之一。他自七歲起學笛,深受「江南笛王」趙松庭的喜愛,亦深得其真傳。談及浙派笛藝,他說:「趙老師是浙派笛藝奠基人,他是一名笛子演奏家,也是一名文化學者。他所創造的浙派笛藝,南北兼合,同時又能突出浙江的文化色彩,老師深厚的中華文化的底蘊不可忽視。」
寓情於景借景抒情
「中樂不可脫離傳統文化而獨立存在。」這是杜如松對音樂經過多年探索的感悟。他在採訪中自述,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時候,掌握了高超的演奏技藝之後,進入瓶頸的階段。此時他想到了老師趙松庭,他說:「老師提醒我,傳統樂器與傳統的文化密不可分。如趙松庭老師改編的《鷓鴣飛》,代入李白《越中覽古》的意境後,讓曲子有了文化的深意,使得該曲成了笛子演奏的代表曲目。在這一點上也點醒了我的探索方向。」在此經驗上,杜如松現在培養國樂系的學生,亦要求學生每周背誦一首古詩詞。在他看來,點滴的積累,可以為學生以後的演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杜如松進而解釋,笛子是中華文化的原聲樂器之一,其原材料竹也被古代的文人墨客寄託了深厚的情感,在記錄中描寫關於笛的詩詞有上百首。雖然笛在東西方的樂器中有多種,但僅中國的竹笛有笛膜,笛膜的震動所產生的音色,清脆悠揚,是其他笛子的演奏所難以比擬的。
此外,還有青年鋼琴家吳牧野演繹《我的祖國》及《黃河》、琵琶首席張瑩演繹《雲想.花想》,笙首席陳奕濰演繹《虹》。
新闻来源:http://www.takungpao.com.hk/culture/text/2017/0623/91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