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浙江音乐学院国乐团奏响国家大剧院

编辑:zhoujiali 来源:宣传部 作者:宣传部 时间:2017-03-16 人气:

39日晚,“最忆是杭州”浙江音乐学院专场音乐会,在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乐团常任指挥吴强带领下,携手著名笛子演奏家杜如松,著名二胡演奏家许奕,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金奖得主、古筝青年教师刘乐首次亮相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正式开启了浙江音乐学院国乐团2017巡演之旅的精彩大幕。

当晚,国乐团率先奏响了吹打乐现代创作品《渔舟凯歌》。海螺声中,排鼓奏出仿似渔船开动的声音,鼓声铿锵有力、充满朝气,锣鼓喧天、琴瑟交织,国乐团热情豪放的表演,响彻整个音乐厅,一幅渔民扬帆出海、撒网捕鱼及与海洋搏斗的热情劳动情景在观众眼前浮现。吴强挥舞着指挥棒,那自如潇洒、张弛有度的指挥风格,也瞬间迷倒了台下观众。

上半场,国乐团还演奏了《古槐寻根》《今夕》《丝绸之路》。《古槐寻根》由赵季平先生在山西采风时所创作,浓浓的故乡情结伴随着优美抒情的乐曲,在各式乐器的互相交织下,让观众仿佛看见了故乡的山山水水,听到了家乡人民的热情呼唤。古筝曲《今夕》由刘乐创作并演绎,古筝清澈的乐音拨进观众的心间,那朴实旋律、绵长的气韵正深情款款地从指尖流淌,一种带有中国气息浓厚的音乐语言,正温暖着人们,那股妙音拨醉溢厅堂的感情油然而生。神秘的《丝绸之路》,揭开动人的面纱,苍凉的笛声拨开层层迷雾,引观众缓缓步入大沙漠,寻找来自异域的美丽。由姜莹作曲的乐曲《丝绸之路》充分发挥民族乐器的性能、音色特点及演奏手法,运用西域音乐多元的调式特征,吸取弗拉明戈、探戈、踢踏舞等各种时尚元素,使作品带有多元的世界音乐特点。一曲终了,全场寂静数秒,随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下半场,国乐团演奏了具有“江南风味”的经典作品——《西湖寻梦》《雪意断桥》和二胡经典作品《悲歌——江河水》、富有时代感的经典作品《延河随想》。《西湖寻梦》,梦里青山绿水、梦幻迷人。国乐团齐奏《西湖寻梦》中的《水月》、《鱼乐》两个乐章,一出场,笛声悠扬,观众似坠入深深地江南烟雨中,一切都如鱼得水、浑然天成,那么悠游安然。断桥残雪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杜如松吹奏竹笛协奏曲《雪意断桥》,笛子悠扬凄美,尽展笛之神韵,弦管动情配合,挥发乐之多彩。此曲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歌吟诗化的江南美景,称颂质朴的人间真情,赏曲念断桥,难忘真性情。弦声若断若续,细得像游丝一般。一曲奇崛苍凉的二胡短章《悲歌——江河水》,音调委婉哀怨,似表现佛家“有生皆苦”的思想。忽然间,耳中传入几下幽幽的琴声,琴声凄凉,似是叹息,又似哭泣,跟着琴声颤抖,发出瑟瑟的断续之音。在许奕与国乐团的完美配合下,作品突出了悲壮与戏剧化冲突,内涵得以升华,淳朴浑厚的音质,如泣如诉感人肺腑的音色,使观众为之倾倒。延河滚滚,宝塔巍巍,延安精神代代相传。音乐会在气势磅礴、旋律奔放的《延河随想》中落下帷幕,乐曲以饱蘸深情的旋律、充满活力的节奏,生动地描绘了陕北人民火热的生活场景,热情地讴歌了永不褪色的延安精神。现场,掌声雷鸣,乐音化作情,曲终人不散。

此前,38日晚,浙江音乐学院国乐团还走进燕园,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为北京大学师生和北京观众献上了一场别具江南风味的国乐盛宴。

此次浙江音乐学院国乐团走进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专场音乐会,以“最忆是杭州”为主题,用民族管弦乐恢宏、大气的音乐语言与载体来彰显中国国乐艺术厚重的历史和悠远的底蕴,体现出了时代化、多元化和民族化的思想内涵,旨在弘扬国乐艺术的创新精神,唤起社会力量对国乐艺术的关注。在曲目选择上,国乐团精心遴选当代著名作曲家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力作,曲目既有传统风格又融合现代审美,独具江南意韵,充分展现了演奏者对中国民族音乐的高尚情怀。在音乐呈现上,国乐团坚持运用室内乐训练方法培训每个乐手,通过各个声部的单独练习,校正音乐的节奏、音准,力求达到演出效果收放自如、细腻有嘉、层次分明、粗狂到位,散发出中国民族音乐语言的独特魅力。

新闻来源:http://culture.gmw.cn/2017-03/13/content_23959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