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年轻音乐学府——浙江音乐学院5月8日正式成立,人们欣喜地发现,越剧作为本土特色专业,走入了高等艺术学府。“一部戏曲史,半部在浙江”,这是浙江第一次设立越剧本科专业,不仅意味着越剧人才的培养有了更高的平台,也代表了浙江传承越剧艺术的担当与信心。
正如省委书记夏宝龙所言:浙江音乐学院的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必将载入浙江文化发展的史册。
颜值气质皆备的高等学府
在成立大会后的第10天,记者探访了这所“颜值气质皆备”的高等学府。
体育馆如同手风琴风箱,图书馆像一架三角钢琴,校园中心的钟楼像是抽象的竖琴……16幢校舍建筑形似16种乐器,颇有艺术范。车子缓缓驶入位于杭州西湖区之江板块的崭新校园,让人惊艳的不止是校园的艺术气质,更是这所学院的主人——擦肩而过的师生赏心悦目,记者打听行政楼的位置,所遇之人皆含笑热心指引。
这是我省第一所音乐类本科院校,也是我国第10所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今年3月,浙江音乐学院面向全国招收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表演(越剧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5个本科专业共700名学生,共有近5000人报名。
“浙江音乐学院第一届招生考试,我作为工作人员,算是一位亲历者,全国各地的艺考考生汇聚到我们学院,那场面真让人难忘。”该院宣传部一位刚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向记者描述了学院招考的场景:那几日,赶来艺考的学生,让校园颜值爆表,他们各展艺术才华,校园内才情飞扬,这让曾经也参加过艺考的他,忆往昔、比今朝,感慨良多。
颜值气质形于外,“事必尽善”的校训才是学院的灵魂。该院把“高水平一流音乐院校”作为办学目标定位,把“培养专业基础厚实、实践适应能力较强、个性特色鲜明的高素质音乐艺术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凭借高起点规划和高水平建设,不断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音乐学院。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所在的戏剧系致力于培养戏剧(戏曲)影视艺术高层次专业人才,目前共有专业教师9人,其中正高职称专业教师5人,副高职称专业教师2人,均来自于国内知名院校和省内各大院团,并具有丰富的表演、导演实践和教学经验,真正做到了“一对一”教学。
首批8朵新蕾皆出剡溪
戏剧系首批录取的8个孩子,均来自嵊州。
王佳维,去年9月进学院学习,来自嵊州越剧艺术学校的她,已有4年的越剧专业功底。“以前是每周上课5天,现在是每周上课6天,进入本科后,将是‘一对一’教学模式了,老师要求很严格。”她说,文化学习和专业学习压力都比以前大,但她还是因为“喜爱”而未觉得太累。
她向记者讲述了学越剧的经过。小时候,她经常跟着外婆所在的草台班子(民营越剧团)走村演出。当时草台班子外出演出很辛苦,每次转场都有搬不完的东西,演员上了妆就舍不得卸了,吃饭也因为赶时间而草草了事……虽然从事越剧行业很苦,但是她对于越剧依旧一往情深。她喜欢跟着外婆,看着大人们在台前表演,自己偷偷在后台学习。
当初,考浙江音乐学院,王佳维是下了不小决心的。她有两方面的顾虑,一是担心文化课过不了关;二是担心学费和生活费会给家里增添负担。
后来,她的顾虑在学院的支持下逐步打消了。学校以生为本,专门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相关资助,在学校里,她只要考虑把文化课补上,好好学习专业课就可以了。
杜凯莉在校学习徐派小生,她的眉眼中透着英朗。“以前的学习,大多是模仿老师的唱腔和身段,而如今老师不仅会告诉我们怎样唱,还会告诉我们为何这样唱。这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无论留在台上表演还是从事幕后,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她对于能够进一步学习越剧,拿到本科学历,有着较强的目标性。
嵊州,作为越剧故乡,在浙江音乐学院越剧表演专业首招中拿走了全部名额,在喜悦之余也需要看到的是,此次招生采取的“三位一体”政策,使得越剧故乡的孩子获得了较大优势。
浙江音乐学院“三位一体”招生只针对音乐表演(越剧表演)专业进行,生源均来自省内,分越剧演唱和越剧演奏各20名(首批招8名)。“三位一体”综合成绩中包含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考文化成绩和学校综合测试成绩,占比分别为10%、30%和60%。
9位专业老师学养深厚
9位专业老师对8个首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授课后,体会是,孩子们的文化知识要跟上,专业本领需要加强。
戏剧系教师、梅花奖得主陈晓红不仅专业,而且敬业。个性耿直的她直言,孩子们的“幼功”欠火候,这让后期的提高难度加大。在陈晓红的教学方案里,每名学生至少要上满2800个课时。他们的课程表分为三块:一是基本功,练习身段、唱腔、舞蹈、角色塑造等;二是文化课,学习汉语言文学、艺术概论、欣赏作品等;三是音乐课,学乐理和钢琴等多种乐器。
王一敏是越剧专业的唱腔老师、尹派第六代传人,曾是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小生演员。来自嵊州的她,对于眼下教授的孩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也是格外严格。记者采访她的间歇,一位学生在办公室门外悄悄探 头,轻声问道:“王老师,我练习完了。”王老师要求:“再去练一会儿,我等下来看。”那种神情和语气,仿佛是在教自家的孩子。她说,“教学到这一阶段,就不能再是要求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了,而是要提升,传承的应该是越剧的神韵和文化底蕴。”
昆曲演员出身的李公律对嵊州越剧艺术学校的师生而言并不陌生,他曾为嵊州越剧艺术学校传承班和梅花班的孩子们代课教“身段”。5年来,他每周抽出一天时间,从杭州赶到嵊州授课。浙江音乐学院成立后,代课由于忙碌而“打破”。如今,李老师把大部分教学精力放在了浙江音乐学院的8个孩子身上。
金彩芳是唱腔和形体老师,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她认为复合型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生存。在教学过程中,戏剧系注重结合孩子的自身特点,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以便毕业后,学生们能从事各种与越剧传承有关的工作。
不难发现,浙江音乐学院越剧表演专业的教师都是在舞台上表演多年、实战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而他们“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将为新一代越剧人才培养带来生机。
开启越剧传承学院之路的探索
“越剧作为地方戏曲,在浙江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所以在浙江高校开设越剧本科专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主任安怡教授用字正腔圆的播音腔说道。学习过京剧也做过戏剧导演的他,认为戏曲这门传统艺术传承,要走上学院之路,这是一条需要不断探索之路。
他引用著名戏曲理论家阿甲的话说,戏剧如米,话剧如米做成饭,可以充饥;戏曲如米酿成酒,酒可醉人。所以,戏曲是一种精致的传承。越剧已有110年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派别的师徒传承,如今走进高等学府,该如何将戏曲这一传统艺术进行学院化的传播,还需要学院师生探索和各方提供支持。
越剧表演本科这四年,如何教育才能让学生有更为出色的表现,如何胜过在舞台上打磨的四年,是摆在学院师生面前的一道考题。
对于越剧如何与时代接轨,让更多的青年观众喜爱,走市场化之路,安怡认为小剧场话剧、音乐剧等戏剧形式很值得研究和借鉴。近些年来,小剧场戏剧的探索在京沪两地有较为成功的范例,包括浙江在内,一些戏曲院团也曾尝试戏曲小剧场演出的样式。其实,很多戏曲剧种包括越剧早先也是小剧场化的,三面观众,演员“出将入相”从后台出入,这对演员“四功五法”等表演技巧要求甚高,而演员也是通过不断的登台来完善自身的表演。
“在舞台上表演越剧,如果因为表演上的到位,只能用定点光,那么表演就是失败的。观众失去欣赏时获得的美感,何谈留住观众、培育观众?只有演员肯下苦功,传承好越剧,才有可能留住观众。”陈晓红说。越剧培训要从娃娃抓起,根据学院的规划,浙江音乐学院将筹建附小、附中,她很期待越剧出现更多的好苗子。
“可能孩子们觉得我严格,对不符合我要求的孩子,我会不留情面地打不及格。这是我对越剧艺术的尊重,更是对孩子们负责,也是对浙江音乐学院有一个交代。”作为梅花奖得主,能够感受到陈晓红对越剧传承有着焦虑感,这所高等学府承载了太多重任。
对浙江音乐学院来说,更多成长空间,还在不断拓展中;对于越剧专业来说,传承越剧的学院之路艰苦难走,还在不断探索。
艺术,荡涤灵魂;教育,生机勃勃。
新闻来源:http://zj.zjol.com.cn/news/350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