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浙江音乐学院设有11个系,不少学生和家长好奇,到底这些系中有哪些专业,师资如何,培养的方向又是什么?为此,记者特地联系了浙江音乐学院的相关老师,整理后给出了解答。
声乐歌剧系
声乐歌剧系以声乐演唱为核心课程,基于科学、传统的声乐规范,并注重良好音乐艺术素质培养,在加强音乐理论、音乐史论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环节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并演唱大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中外经典声乐作品。
现有专任教师23名、讲座教授1名,其中正高职称教师3名,博士2名,78%以上具有硕士学位,83%毕业于海内外一流音乐院校,多位教师均为活跃在当今国内外声乐、歌剧舞台的歌唱家。主要课程包括声乐艺术、歌唱语音、表演、剧目排演、合唱、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艺术概论等。
钢琴系
钢琴系现有在编教师19名,外籍专任教师2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6名、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教师8名、“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1名。有多位教师曾在各类国内国际重要比赛中获得大奖。
目前,共有十一位在职教师出版专著及教材十余部(包括教材),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有多篇发表在一级二级核心期刊上,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二十余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研立项十余个。一贯以来,钢琴系积极开展一系列学术研讨、专业讲座、教师培训和国际大师班等活动,引领浙江省重大钢琴赛事,配合政府部门成功申办国家顶级钢琴大赛。
国乐系
国乐系现有在编全职专业教师24名,其中教授5名(博士生导师1名、钱江学者1名)、副教授2名,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教师8名。外聘省内外著名演奏家、教育家王国潼教授、吴强教授,外聘专家周煜国教授。
国乐系下设3个教研室、2个乐团和1个艺术中心,分别是弹拨教研室、拉弦教研室、管击教研室,民族管弦乐团及筝乐团,建立了“赵松庭国际竹笛艺术中心”。师生参与国内外及省市级的重要演出、学术交流数百场,曾获得过包括金钟奖、文华奖、大学生艺术节等比赛金奖。
管弦系
管弦系集管弦器乐教学、研究、表演为一体,是学院音乐表演学科中重要的表演专业教学部门,下设管乐、弦乐2个教研室以及交响乐团。管弦系在职教师39名,其中正高职称5名。管弦系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所有教师均毕业于国内外著名音乐学府,其中大部分教师具有国外学习经历。
管弦系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建设、重视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尤其是室内乐、交响乐演奏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在专业文艺团体、各类学校、研究机构从事管弦乐器演奏、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富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基础厚实,实践适应能力较强,个性特色鲜明的高素质、高水平表演艺术人才。
流行音乐系
流行音乐系现有专任教师15名、特聘教授1名、兼职教师3名,其中正高职称教师3名,博士1名,85%以上具有硕士学位,55%毕业于海内外一流音乐院校,兼职教师均为活跃在当今流行舞台上的歌手、乐手、音乐制作人、明星与艺术家。
在课程设置上,流行音乐系始终以音乐为先导,注重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培养,现开设的课程有流行音乐表演、组合演唱、组合乐队、音乐剧、流行乐队配器、专业加强课(钢琴、管弦、国乐)、舞蹈基础、中外民族音乐、即兴伴奏等等,另有和音演唱、电声乐队排练、电声乐队编排、流行和声、音乐剧赏析等,学生可根据兴趣和发展规划选修的课程20余门。
戏剧系
戏剧系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正高职称专业教师5人,副高职称专业教师2人,均来自于国内知名院校和省内各大院团,并具有丰富的表演、导演实践和教学经验,表演、导演创作曾荣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及省部级各大专业赛事的不同奖项。
目前开设的专业有:音乐表演 (越剧表演) 方向,2016年增设越剧表演(越剧音乐伴奏)方向。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越剧演唱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经典剧目研习、表演基础(小剧目创作)、腿毯基本功、行当身训、越剧唱腔、戏曲声乐、中国戏曲史、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等。
音乐教育系
音乐教育系现有专职教师45人,教师中拥有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14人,博士6人,硕士21人。下辖音乐学(师范)、艺术教育(师范)2个专业。音乐教育系有声乐、钢琴、音乐理论、艺术实践4个教研室,1个艺术教育研究所和1个MTC学生艺术团。教学中,该系强调特色教学,开设音乐、舞蹈、器乐等主干课程,引入“钢琴合作”教学模式,优化自弹自唱课程,加强音乐教学与教法研究领域的建设,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音乐教育系师生在教学、科研、艺术实践中取得多项成果。学生连续两届获得全国高校音乐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比赛团体一等奖,连续三届获得浙江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在国内外各级音乐舞蹈比赛中均获得重要奖项。
音乐学系
音乐学系是浙江音乐学院最重要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基地之一,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整的教学体系。音乐学系现有教师14名,拥有高级职称教师10人,获得博士学位教师11人。专业研究方向涉及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世界民族音乐、音乐美学等音乐学的5个传统学科。
在教学方面,除中国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学写作等专业主干课程和公共必修课外,还开设一批专业基础课程,如音乐学概论、音乐美学、外国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学、音乐表演美学、艺术概论、曲式学、复调音乐、乐器法与配器、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钢琴等。
作曲与指挥系
作曲与指挥系拥有全国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四个一批人才1人,省委宣传部优秀文艺人才1人,省151人才1人,杭州文艺突出贡献奖1人。学院教师创作的作品获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奖(4人)、第十七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室内乐组奖、新加坡华乐国际作曲大赛奖、美国作曲家协会第21届作曲比赛奖、浙江省音舞节作品奖等。
目前,作曲与指挥系现有本科、硕士2个教学层次,坚持打造融教学、创作、科研、艺术实践为一体的教学培养管理体系。设有作曲、作曲理论、指挥、视唱练耳4个教研室,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作曲、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学、复调音乐、乐器法与配器、音乐分析等作曲理论类课程,以及指挥、音乐声学、MIDI制作与编辑等课程。
音乐工程系
音乐工程系是以电子音乐创作、音乐设计与制作、录音艺术、音乐科技为核心专业方向的音乐系科。主干课程包括:电子音乐作曲、应用作曲与电子音乐设计、数字音频与制作、录音及影视音乐制作等。
音乐工程系现在编教师12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4名、博士1名、硕士5名,全部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院校。学生专业就业范围广阔,能在录音与商业音乐制作、音像出版发行、传播媒体、信息网络、大专院校以及新兴艺术研究机构等部门从事音乐设计与制作;音乐与音频编辑,录音及电子音乐研究的专业工作。
舞蹈系
舞蹈系目前设有舞蹈表演、舞蹈学(师范)两个专业方向。主要课程包括舞蹈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舞蹈编导、剧目排练、现代舞、中国古典舞教学法、中国民间舞教学法、芭蕾教学法、舞蹈概论、中外舞蹈史与作品赏析、艺术实践及各类选修课程。
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硕士以上学历16人,占60%;高教系列与艺术系列“双师型”教师12人,占46.2%。教师在首尔国际舞蹈大赛、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全国舞蹈比赛、中国舞蹈“荷花奖”大赛、 “桃李杯”舞蹈大赛等国内外各级比赛中获得重要奖项,先后获得国际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 18 项,省级奖项几十余项。
新闻来源:http://hzdaily.hangzhou.com.cn/mrsb/html/2016-03/29/content_2227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