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半月刊:
11月11日晚,在浙江音乐学院(筹)标准音乐厅内,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国内首个以纪念赵松庭(1924―2001)而专门成立的国际艺术中心,也是浙江音乐学院(筹)通过教育部专家投票后成立的第一个学科研究平台。
“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揭牌成立,是竹笛艺术界的一件喜事,也是浙江音乐学院(筹)的一件盛事,对学院传承和弘扬赵松庭先生竹笛艺术,发展国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浙江音乐学院(筹)党委书记褚子育说。 大概没有什么学校像浙江音乐学院(筹)一样,开学才两个月,校园里的树还没种齐,却已引来社会上热火朝天的关注。 早在三年前,浙江音乐学院(筹)校园基础设施正式开建。今年9月,校园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学院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其他筹备工作也准备就绪。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的一曲《送别》唱到今天,余音不绝。百年前,浙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源地之一。长久以来,浙江人的心里就埋有一个音乐梦想——能否在这块土地上诞生我们的高等音乐学府。
而今,浙江之音正在自家的舞台上悄然奏响。
用“浙江速度”来建造这座音乐殿堂
文坛俊才辈出,国美成果璀然,戏曲传承百年,给文化底蕴深厚的浙江贴上“文学大省”、“美术大省”、“戏剧大省”的标签,毫不夸大。欣喜之余,也有遗憾,文艺“三缺一”,浙江的音乐尚不能独秀一方姿色。
回溯历史,新中国成立后,院校设置以区域划分,除北京外一个大区设一所美术学院、一所音乐学院。在华东地区,便是上海音乐学院与中国美术学院。久而久之,没有音乐学院的浙江在音乐底子上趋向薄弱。虽然期间也有优秀音乐作品产生,如上世纪50年代的《采茶舞曲》曾红遍国内,但整体上仍显逊色。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浙江音乐学院的筹设问题就受到中央领导的关心。此后,历任浙江省委书记都十分关心浙江音乐学院的筹设,都把它列入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计划。2012年浙江省全面部署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建设浙江音乐学院条件渐趋成熟。
自浙江音乐学院正式筹建以来,省委书记夏宝龙多次来到校园建设工地,关心施工质量和进展情况。他强调,要努力把浙江音乐学院打造成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地标”,成为国内一流的音乐艺术人才摇篮,为浙江乃至全国培养一批高素质、高品质的文艺人才,为推动浙江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作出积极贡献。
整个建设工程历经1007天,在这片602亩的土地上,35.2万立方米体量的建筑拔地而起。支撑这种“浙江速度”的是过硬的质量和高超的设计,一切指标都须朝着“一流”迈进。“事必尽善”的校训在这场速度攻坚战中发挥到极致。
回想当初的项目审批,浙江音乐学院(筹)副院长张鸿雁仍记得那时的焦虑:“这么大体量的建筑,涉及部门如此之多,压力实在太大。”
令他高兴的是,2012年7月10日,项目建议书编制完成并向省发改委报送申请立项;6天后,省发改委下发批复项目正式立项;两个多月后,经省发改委组织专家评审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获批。从立项到获批,短短75天的审批速度创下浙江建设史之最。
支撑如此“浙江速度”的,正是浙江丰厚的人文精神,崇尚艺术又锐意创新。在筹建中,更是老老实实按规矩,认认真真拼实干。占地面积,师资队伍,不仅达标而且超标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水平音乐学院是目标,不容懈怠。江南多雨,施工人员常年得穿着雨鞋工作,一两个月不回家是常有的事。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音乐学院的校园里这句话得到了完美的印证。大剧院和音乐厅像一把横卧的吉他联成一体,图书馆好似一架三角钢琴,还有犹如五线谱的黑白大道…… “音乐山居,流动地景”的设计理念让建筑也能安静地流出音符。
站在行政楼9楼,校园全貌一览无余,褚子育感慨地说,因为有了省委、省政府提前谋动,省市区多部门通力合作,群众积极配合,才能实现向人民许下“2015年秋季新校园全面投入使用并向教育部正式申报建校”的郑重承诺。
大手笔引进120多位青年音乐人才
音乐学院的大楼已建好,里面的“精装修”更是不能停,这个精装修就包含师资队伍。
1914年,西子湖畔,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来了一位老师李叔同,他在课堂上开音乐课,教钢琴,授西方乐理。年轻的人们在歌声里找到了精神寄托,学生丰子恺惊奇地发现,“音乐能永远保住人的童心。而和平之神与幸福之神,只降临于天真烂漫的童心所存在的世间”。
当一群心怀音乐梦想的学子走进浙江音乐学院(筹),他们所渴望的是遇到一群好老师,能指点他们音乐迷津的有责任心的好老师。
浙江音乐学院(筹)院长徐孟东说,“有大楼没大师”是现在部分高校的通病,“我们学院硬件设施已属一流,下一步要把重点放在学校的内涵建设上”。
若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我国九大音乐学院的“年富力强”相较,浙江音乐学院(筹)雏形初现,如何在中国现有音乐院校中跻身前列,实现直道提速,是摆在浙江人面前的又一道难题。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解决这道难题最核心的要素。
由于浙江音乐学院(筹)是在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基础上筹建的,所以大部分的师资来自杭师大。而之前杭师大音乐学院的老师在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上算是专业,但是在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上缺少经验,这就要求教师们在专业、理论、教学上都要作出很大的转型升级。
去年年底,浙江音乐学院(筹)分两批引进120多位青年音乐人才,这在高校招聘中,实属“大手笔”。
说起这些青年教师,院长徐孟东赞不绝口:“两次招聘,都是面向海内外,来投简历的人也很多。最后能被录用的,都是一群有高学历、专业基础好、具备国际视野的年轻人。跟他们中的一些人对谈,我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人气超高的美女老师石帅,被公认是近年来国内古典乐坛崛起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她曾以历史最高专业成绩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毕业,还被世界著名演奏家、指挥家祖克曼评价为“不可多得的音乐人才”。在这里她不仅要教授专业课,还担任新生班主任。
上海交响乐团首席、国家一级演奏员小提琴家朴英担任管弦系的教师,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原主任董德君教授更是举家来杭发展。有这样一批出身“名门”,在专业领域出类拔萃的青年教师,音乐学院的师资队伍不容小觑。“比青年教师,我们的素质、潜质已经能达到中央音乐学院的水平。”徐孟东说。
据悉,通过招聘一批、引进一批、整合一批、共享一批,全校283名专职教师已组建到位,副高以上职称占33.9%,研究生学历者近八成,“双师型”教师达42.4%。接下来,他们将分门别类地接受严格的教育培训。目前,音乐学院正在筹划组建以一流大师带队的学科组。
慢工细活才能磨出名家
浙江音乐学院筹建的关键是做好“盖大楼,引大师,出大家”这三篇文章。
“现在有了好的条件,有了比较好的师资队伍,下一步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培养优秀人才。”院长徐孟东对未来充满期待,但是他坦言,“慢工,细活,才能磨出名家。”
的确,培养音乐人才急不得,好作品从来都不是催出来的。浙江音乐学院要将“成名成家”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学生要宁缺毋滥,没有招满就空着,浙音是培养成名成家的地方,是培养领军人物的地方,不能滥竽充数。所以数量不一定多,但质量一定要高。”这是省委书记夏宝龙对浙江音乐学院(筹)提出的要求。
在我国所有独立设置的专门音乐学院中,浙江音乐学院(筹)是唯一实行省文化厅主管、省教育厅业务指导的院校,“这更有利于提高艺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有利于整合省内艺术资源为建设文化强省服务;有利于学院教师的双向兼职。”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认为,“这是符合浙江实际、具有浙江特色的实践探索。”
“音乐学院的发展就如行车,提速超车需要准确的判断,需要有赶超他人的意愿,也需要有舍得放弃既有空间的胸怀。”浙江音乐学院(筹)院长徐孟东说,浙江作为“南方戏曲”的摇篮、越剧的故乡,共有56个传统戏剧项目,这些地方戏剧是浙江独有的文化资源,也是浙音(筹)可以异军突起的资本之一。目前,学院已着手与浙江越剧团合办戏剧与影视学中的表演专业(越剧方向),确立了一些富有代表性的课题研究,力求为浙江传统戏剧的保护和振兴贡献力量。
浙江音乐学院(筹)新学期首批将重点建设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等3个一级学科。新学期首批设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戏剧表演等6个专业,以及作曲、音乐学、音乐教育、指挥、钢琴、声乐歌剧、管弦、国乐、流行音乐、舞蹈、戏剧、音乐工程和基础部等12个部系。
在学院“十三五”规划中,一个新愿景这样被表述,“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左右,专业数达14个左右,并力争在音乐学理论、作曲、演奏、合唱、越剧等专业有所突破,率先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力;以本科教育为主,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研究生教育及其他办学形式”。
艺术人才的培养强调一个“早”字,形成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尤为重要。浙江音乐学院(筹)还将准备建立自己的附中,培育最优质的生源,培养高水平的音乐人才。这对建设文化强省有着更深远意义。
今天的浙音,校园建设完美收官,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容不得松懈,需要坚定不移探索改革,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