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音乐学院(筹)北大门(拍摄者:董耿)
综艺楼(拍摄者:董耿)
杭州网讯 杭州转塘,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底子”和“文艺范”。“老底子”是因为这里居住了一大批老杭州人,而“文艺范”来自于位于象山东面的中国美院。如今,这种文艺的“腔调”要更足了!因为今年秋天,在象山的另一头,我们将迎来浙江音乐学院(筹)。
浙江音乐学院(筹)的建成也将使大家对转塘的称谓从“杭州最文艺的地方”变成“浙江文化新地标”。
9月份,是浙江音乐学院(筹)新生开学的日子。一群怀揣着音乐梦的孩子们将在这里重新起航。通过将近三年时间的建设,浙江音乐学院(筹)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他们面前呢?近日,杭州网记者前往浙江音乐学院(筹)实地探访,为大家提前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体育馆(拍摄者:董耿)
学生宿舍(拍摄者:董耿)
走进家门口的“音乐博物馆”
沿着320国道一直开,在离美院大约500米左右的地方,我们找到了家门口的“音乐博物馆”——浙江音乐学院(筹)。
从学校的南门进去后,记者被眼前的景象一下子吸引了,整个学校就像一串跳动的音符在眼前铺陈开来,每一栋建筑都有带着音乐特有的“气息”。
整座校区以黑白灰三色为主,如琴键般简洁优雅,建筑线条流动而飞扬,富有畅快的韵律感。图书馆裙房盘旋环绕而上,如同渐强的音阶,构成抽象竖琴的独特造型;舞蹈与戏剧楼由西向东一字排开,与周围的山景相融合;低矮的音乐楼甚至覆盖了层层厚土,屋顶种上绿草,既可以隔离楼内的琴响,又使建筑与山色相辉映。
整个校区分为南区和北区。南边生活区,坐落着手风琴风格的体育馆、钢琴琴键样式的宿舍楼、食堂和教学楼等;北区是艺术区,音乐厅、大剧院、舞蹈楼、戏剧楼等都汇集于此。如果从高空俯瞰下去,南北区俨然像一个“哑铃”。
八月的杭州,天空湛蓝,云朵肥美,象山脚下……记者眼前的一幕,仿佛是一场规模盛大的艺术创作在做最后的“收笔”。而这位“收笔”的“艺术家”就是数百位建筑工人,校园里随处可见他们戴着安全帽,肩上、头上搭着毛巾不停的忙碌着。
“马上就全部要完工了,现在就是在做些绿化,再过一个多月孩子们就可以来上学了。”一位建筑工人有点骄傲地告诉记者。此外,他还忙不迭地给记者介绍,大剧院、音乐厅、图书馆、舞蹈楼、戏剧楼、钟楼是标志性的建筑,最值得一看;孩子们弹琴唱歌的地方,里面装修得特别好,琴房刷卡进出,不时会有琴声出来;宿舍是上床下桌,里面装修都很环保安全……
大剧院、音乐厅将对外开放 老师不乏音乐界“大咖”
如此“文艺范”的学校,让不少杭州老百姓心向往之。要告诉大家的好消息就是,建成后的大剧院、音乐厅将作为学院公共艺术场所,意味着这些场所都会对老百姓开放。其中,大剧院能够同时容纳约1200人,音乐厅能够容纳约800人。
硬件如此完美,“软件”师资方面,浙江音乐学院(筹)也追求“十全十美”。
浙江音乐学院(筹)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学校师资按照“整合一批,引进一批,招聘一批,共享一批”等“四个一批”办法,组建了水平较高、结构较合理的283人专任教师队伍,其中正高职称人员44人(教授31人),副高职称人员52人。
“其中不乏音乐界的领军人物和很多国外音乐名校留学归来的优秀人才。”
此外专业方面,她介绍说,学校首批设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表演等6个专业,到2020年专业数将拓展到14个左右。
一街直通美院,共造艺术乐园
出了浙江音乐学院(筹)的北门,步行几分钟,就到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交通极为便利。可以想见,杭城两大艺术院校携手互通,琴、棋、书、画等各类人才汇聚,以后的象山,除了每年美术学院的毕业展,还将会有音乐会、音乐剧、舞蹈表演、民乐表演等盛宴,到时的象山将成为缤纷璀璨的艺术乐园。
宽敞的排练室(拍摄者:董耿)
宿舍内景(拍摄者:董耿)
新闻链接:http://ori.hangzhou.com.cn/ornews/content/2015-08/13/content_5882066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