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 袁作朦:弘扬传统 以舞砺心
发布时间:2022-06-20编者按:为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激励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争当“四个引路人”、争创“四个相统一”,学院组织开展了第一届“最美浙音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工作,共评出“好老师”8名、提名奖8名。本刊将持续刊登“好老师”的先进事迹。本期推出第一届“最美浙音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获得者、舞蹈学院教师袁作朦。
舞蹈学习训练很苦,但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教研室青年教师袁作朦,在学生心中却很“暖”。
袁作朦不仅“舞艺”精湛——他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主攻中国古典舞服饰道具舞蹈的教学与创作,曾在“桃李杯”"荷花奖”等国内各大赛事中均斩获佳绩;他教学成果突出,曾获第十二届全国桃李杯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指导教师奖、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奖等荣誉称号,创作的《秋风词》《寒依疏影》等作品也获得国内多项荣誉。更为重要的是,他亲和友善,以舞育人,让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心田。
课堂上的袁作朦
2017年,袁作朦进入浙音,主要承担古典舞身韵教学。身韵课程对肢体的细腻程度要求很高,但是他的课堂,是“严格”却不“严肃”的。在学生们眼中,袁老师亲和亲切,总是以积极阳光的状态,去引导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哪怕出了错,他也有办法用幽默善意的提醒,将正确的动作深深印在学生心里。“袁老师,是在用一种平等对话的状态给我们上课。”他的学生如是说。
换位思考、平等对话,正是袁作朦始终秉持的教学理念。在他看来,大学教育是一种审美的引领和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动作传授。“我要告诉学生,跳舞不是体力活,需要与审美、逻辑、情感等主观因素高度融合。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探索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袁作朦说。
袁作朦带队参与2021年浙音暑期社会实践
事实上,袁老师的“暖”,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更体现在他对每位同学一视同仁的关心。他会带着同学们在操场上跑步、训练体能。在袁作朦看来,学生想从老师身上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心理层面的关注、引导。他的课堂往往有十几名甚至二十几名学生,但他尽力关注每个同学的学习表现。“学生们渴望老师的关注,也都应该受到关注。如果他表现的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一定是因为在某些方面,他被忽视了”。
作品《寒依疏影》参加第12届桃李杯展演
“都说舞蹈是‘十年磨一韵’,我带着学生不仅是练身体、练技术,更多是在练心——要十年如一日地磨练他们遇到事情的心态、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强化他们的精神属性——一个成熟的舞蹈演员,必须有非常强大的心理素养。”袁作朦作为李叔同学院江祈安同学古典舞方向的导师,为她量身打造江南舞蹈作品《寒依疏影》,并成功入选了第十二届全国“桃李杯”教育教学展示活动。临近全国大赛,训练压力大、时间长,江祈安和其他参赛同学难免紧张。袁作朦便承担起心理疏导工作,不仅给他们鼓励,还讲述了自己参赛的情况、带领他们适度放松,并引导他们摆正心态,更多关注参赛过程中的收获。最终,同学们凭借过硬的技艺和稳定的发挥,取得了佳绩。
学生时期的袁作朦参加桃李杯比赛
作为中国古典舞教师,袁作朦始终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浸润和为人民而舞的育人导向,引领学生不断探索中国古典舞的身体美学与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在关系。读书时,袁作朦师从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典舞系张军教授,深耕剑舞,其训练的价值在于“舞剑,实乃舞心、舞精神、舞品格”,从身体训练到心理感知,最终上升到“超脱自然”的艺术审美、“自强不息”的精神表达与人格塑造。他在课堂上强调“起心动念”,从动作分析中引导学生去想象、理解传统艺术的独特审美,以及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和精神品格。
《惊鸿·游龙》中国古典舞期末考试展示汇报
2021年末,为认真夯实教学基础、提升教学质量,舞蹈学院古典舞教研室举办“惊鸿·游龙”中国古典舞期末考试展示汇报。在课程准备前期,他利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了充分的授课准备,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自身条件,梳理课程的知识要点进行教材编排,并利用平时的课余时间带领同学们进行强化训练;为了使学生们更好理解课程训练内核,他开展了《中国古典舞服饰道具舞蹈的当代体现》专业知识讲座,将中国古典舞剑舞蕴藏的精神内涵传递给每个学生,培养学生“风清气正、坚韧不拔”精神气质。他还带领学生走进伞博物馆、刀剪剑博物馆,近距离体验舞蹈道具的制作技艺、精神象征、文化内涵;探索民乐与身韵结合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建立更丰富的知识体系,让他们在学习技艺的同时,沉浸在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体验中,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袁作朦硕士毕业作品《东游记》
深耕剑舞的袁作朦,深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钻研技艺、以舞砺心很苦,但他也时刻不忘用细致、耐心、积极的态度引导、包容每个学生。“让学生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脚下有路”,亲切而阳光的袁作朦,是学生们心目中的好老师。